时间:2022-09-23 22:16:40 | 浏览:739
每经记者:程晓玲 每经编辑:杨欢
图片来源:温州发布官微
对于全国经济第四强省浙江来说,杭甬“双子星”当仁不让,至于谁能成功上位浙江“第三极”却多少有些争议。
“连车牌都是浙A、浙B、浙C,显然是杭甬温三足鼎立”,确实,从经济体量来看,温州仅次于杭州和宁波、常年位列全省第三。
近日,温州“十四五”规划建议出炉,也明确提出温州未来5年的战略定位——做强全省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
但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的形势看,在杭州、宁波两大省内头部城市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绍兴、嘉兴、湖州等地也迎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再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全面铺展,这三座城市正从不同维度向省内“第三极”发起攻势。此时想要坐稳“全省第三极”的温州,胜算几何?
“‘高’是这份蓝图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在研究起草专班成员看来,温州“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都属于“跳起来够一够”的高度。
此次,温州“十四五”发展总体目标为:全力打造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全省第三极,全力建好具有鲜明温州特质的长三角南大门。
具体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方面——到2025年,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地方财政收入、千万级常住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的发展新台阶,经济实力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排名中不断前移,全省第三极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
在转型升级全面突破方面——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一批千亿级产业、项目、平台和企业不断形成;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行列。到2025年,全社会R&D占比达3.0%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10%左右。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19年温州GDP为6606.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9亿元,年末常住人口为930万人。
要实现“万亿级GDP”和“千亿级地方财政收入”目标,就意味着到2025年,温州GDP要比2019年末多出近50%,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还要更高;“千万级常住人口”,则意味着2025年全市至少要比2019年末多出70万人。
显然,要担起浙江“第三极”,温州在有意识地大步向前——仅以人口为例,近段时间,浙江多市召开市委全会并审议通过相关建议,但将常住人口明确写入“十四五”目标的,温州是第一个。
早在十年前,当地媒体就曾分析:温州,注定要经过一次涅槃,能不能在涅槃后重生,最终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真正财富——人。
“温州市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温州吃够了‘人’的苦头:因为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人才难引更难留。”
据当地媒体报道,在温州企业因为招不到人才,只好外迁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还曾出现过“温籍大学生不回温”的现象。
也正是基于这一切身发展之痛,“千万级常住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等被明确写入温州“十四五”发展目标。
“在杭甬唱响‘双城记’的背景下,找准城市方位、提升战略地位,打造成为综合实力和竞争实力显著增强的全省第三极。”
这是关于温州“十四五”战略定位的官方表述。而在这之前的2017年,温州的定位是与杭甬组成省内“铁三角”。
作为浙江最重要的三座大城市,杭甬温“铁三角”构成了浙江经济的台柱子,这三座城市发挥积极影响的杭州都市区(杭嘉湖绍)、宁波都市区以及温州都市区正是浙江大都市战略的基本面。
浙江四大都市区 图片来源:浙江省发改委网站
在当时,《温州日报》在头版刊发题为《强化打造浙江省“铁三角”的历史担当》的文章指出:
过去30多年,杭州、宁波、温州历来雄踞浙江全省前三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审视当下区域竞争格局,杭州、宁波标杆在前,温州该拿出什么样的谋略与作为锁定“铁三角”格局,是绕不开的发展之问。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祥地,温州创造过为世人称道的增速传奇——数据显示,1978-2004年,温州GDP增速14.1%,位居浙江省首位。
而在这之后,温州经济增速一路下行,年均增速跌至全省末位,“温州模式”逐渐式微。
在外界普遍看来,粗放增长优势不再、产业转型滞后、企业空心化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让这座浙江最年轻的城市陷入“失意”困局。民间有关“温州‘铁三角’的地位正在削弱”的质疑声越来越多。
直到今天,“铁三角”的声音已逐渐弱化,杭甬“双核”抱团崛起、温州打造“第三极”的局面取而代之,很显然,浙江省内的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微妙变化。
在浙江诸多城市中,杭州、宁波作为老牌经济强市,GDP双双突破万亿,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省内“双子星”。
2019年,杭州、宁波两地GDP分别为15373亿元、11985亿元,相差超3000亿元。而在杭甬“双核”之外,排名第三的温州GDP仅为6606.1亿元,与宁波拉开5000多亿元的差距。
此前就有观点指出,经济第三城GDP尚未突破万亿,是浙江GDP多年不及江苏的原因之一——
在邻省江苏,经济第四城南通距离万亿俱乐部只差“临门一脚”,第三名的无锡更是早在2017年就突破万亿大关;
反观浙江,目前GDP排名第三、第四的温州、绍兴,距离万亿GDP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个客观事实是,作为全国第四大经济强省,仅仅依靠两座主力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杭甬难以辐射的广大浙南地区,亟需依靠“第三城”的带动。
那么,从“铁三角”到“第三极”,“退而求其次”的温州,能不能稳坐省内“老三”?
事实并不乐观。在与“标兵”杭州、宁波渐行渐远的同时,身后的“追兵”也在加速迎头赶上。
例如,GDP省内排位仅次于温州的绍兴,凭借位于杭州和宁波之间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在杭甬一体化发展中占据天然优势。
早在2016年,绍兴代管市诸暨就开始实施“北承南接”战略,2017年开工的诸暨临杭产业园就是该战略的重要产物;
依托杭绍甬智慧高速,与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相距均不过几十公里的绍兴滨海新区,有望形成西连杭州、东接宁波的东西向发展主轴;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也纷纷与绍兴开展合作……
至于最近增势迅猛的嘉兴,更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有可能超越温州、成为浙江“第三极”的后起之秀。
2019年,嘉兴GDP5370.32亿元,与温州差距在1300亿左右、增速落后1.2个百分点。到了今年前三季度,二者差距已明显缩小——
温州GDP4860.7亿元、同比增长1.8%,嘉兴GDP3887.65亿元、同比增长1.7%,经济总量差距在1000亿左右,增速仅相差0.1个百分点。
而从区域格局来看,在长三角,嘉兴地处江浙沪“中心”,区位优越,在浙江省内,被赋予“接轨上海”桥头堡的使命,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可观。
相比之下,长期处于海西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夹缝”中的温州,直到去年6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才被明确列为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成功挤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
未来5年,温州如何“左右逢源”,或将成为其实现“全省第三极”和“长三角南大门”目标的关键所在。
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湖州发布3月26日21时,德清县在集中隔离点发现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普通型)。该病例于3月25日从外省市自驾返德后直接前往集中隔离点接受隔离医学观察,目前已转运至市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德清县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目前正在对密切接
2019-02-25 06:49 | 温州旅游收好这份温州最强节假日&民俗活动攻略,可以让你的每个节假日都过得有滋有味!三月农历二月初一瞿溪会市瓯海瞿溪“二月初一”传统会市是浙南地区唯一一个选择在开春时节盛大开门迎客的浙南民间传统会市,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光明日报记者刘坤陆健严红枫近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很忙,有时一天要连续参加好几场会议,忙着对接嘉兴企业的创新需求,忙着为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转型升级路径,打造高水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艳琼3月15日,龙湾区发现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15日下午,温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最新进展,截至16时已排查出36名密接者和34名次密接者,均已管控到位,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3月14日,温
每天一县: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太史慈子义临海市(331082),浙江省辖县级市,台州市代管。位于浙江省东南部。面积2203平方千米,人口111万(2020年)。辖5个街道、14个镇: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邵家渡街道、汛桥镇、
台州市椒江区委原常委、台州大陈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原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陶智炳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日前,经中共台州市委批准,台州市纪委市监委对台州市椒江区委原常委、台州大陈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原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陶智
舟山市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隶属于浙江省,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如果把长江比作跃向东海的一条巨龙,把上海比作龙首,舟山就是龙首上那颗璀璨的龙珠。舟山拥有1390个岛屿和270多公里深
20日上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在杭州开幕,袁家军作报告,擘画了今后五年浙江发展的宏伟蓝图。报告频频出现台州元素,饱含着省委对台州的殷切期望和信任重托,为台州指明方向、增强动力。作为“制造之都”,产业兴则城市兴。省党代会报告提到“要支持台州
多个浙江省第一这场发布会上丽水交出“高分答卷”▼12月31日下午,“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新闻发布会”在市行政中心举行。市大花园建设发展中心主任周海忠介绍了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以来,丽水市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创